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积累,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引发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水体变浑浊的现象
[1]。湖泊富营养化威胁到湖泊附近的城市地区的用水安全,对水体自身的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隐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类废水的过量排放,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被排入湖泊中,恶化了湖泊水环境,从而造成了水质性缺水,尤其是东部平原湖泊群(巢湖、太湖)和部分西北湖泊(呼伦湖)
[2]。因此,对湖泊营养状态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对保护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以及辅助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逐点采样的监测方式,卫星遥感具有连续、大范围、周期性观测的特点
[3]。目前卫星遥感手段已经实现了对藻华面积业务化监测,以及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参数(叶绿素a、藻蓝素)浓度的反演
[4]。Landsat系列卫星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合作开发,空间分辨率可达30 m,远高于MODIS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它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多光谱图像,从可见光到热红外范围内具有9个波段(Landsat OLI)。Landsat产品涉及多个应用领域,如土地覆盖制图、农业监测和自然资源管理,并且其数据通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EarthExplorer平台免费向公众提供。因此本研究以Landsat TM/ETM+/OLI为数据源。
水体营养状态的传统评价指标包括营养盐浓度、透明度(Secchi Disk Depth,SDD)、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浓度,这些指标计算和分析较为简单,评价结果明了,评价效率高。然而,这些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透明度只能反映光在水体中的穿透能力,无法直接反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以及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易受到水文条件变化和水体的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
[5]。水色指数(Forel-Ule Index)是湖库、河流和海洋水质的重要衡量指标,与水体清洁度及富营养化状态相关
[6]。水色指数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光照、天气、水体中的悬浮物等,并且难以通过仅凭水色指数来准确评估营养级别。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Level Index,TLI)是一种用于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标。它结合叶绿素a浓度、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透明度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计算获得,旨在提供对水体营养状态的综合评估
[7],然而,其中化学需氧量难以通过遥感反演。因此,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呼伦湖营养状态评价中,运用TLI评价呼伦湖的营养状态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state index,TSI)作为描述水体生态特征和判断水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内陆水体的富营养化研究,它通过透明度、叶绿素a浓度和总磷浓度计算得出
[8-9]。TSI综合考虑了多个水质参数,能够客观地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便于对湖泊营养水平进行定量与分级;TSI指数是一种标准化的评价指标,适用于不同湖泊富营养化状况的对比。因此,这种评估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综合以上几点,本研究选取TSI作为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的指标。
呼伦湖也称达赉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大湖
[10]。近40多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水总含盐量和pH值逐年升高,湖周大面积芦苇消失、渔业资源濒临枯竭和大量珍稀鸟类迁移
[11]。同时,呼伦湖水体受到过度施肥、农业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含量增加,富营养化加剧
[12],并导致了有害蓝藻水华。因此,为了保证呼伦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以及周边城市的用水安全,需要对呼伦湖的营养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适用于江淮地区湖泊(见表1)的基于藻类生物量指数(Algal biomass index,ABI)的TSI遥感评价方法
[13],通过修正系数将算法进一步移植到呼伦湖,从而实现呼伦湖水体富营养化遥感评价,生成1986–2020共35年的呼伦湖夏季TSI空间分布时间序列产品。本数据产品可用于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富营养化的影响,为呼伦湖富营养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