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历史数据整编专题 II 区论文(已发表) 版本 ZH2 Vol 8 (4) 2023
下载
2018–2021年华北北部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集
A dataset of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maiz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from 2018 to 2021
 >>
: 2022 - 10 - 27
: 2023 - 02 - 22
: 2022 - 11 - 25
: 2023 - 07 - 21
Baidu
map
5810 34 0
摘要&关键词
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连续多年不同播期玉米全生育期的生理生态观测数据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适应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固城站)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是唯一以农业气象为特色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本数据集是固城站玉米农业生态系统2018–2021年适应气候变化试验数据集,主要包含同一品种玉米不同播期的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生理、光谱特征、土壤水分、灌浆速率、产量构成的年际、年内变化数据。本数据集对玉米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的相关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指标的修订、农业气象模拟模型的改进及区域应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米;玉米播期;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光合作用;光谱反射率;产量;华北地区
Abstract & Keywords
Abstract: Maize is one of the major grain crops in China. Maize high production and stable yield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e dataset of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maize with different sowing dates in successive years can provide important data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ecosystem and its adaptatio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Hebei Gucheng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Gucheng Station for short) is the only national platform for long-term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f farmland ecosystem featuring by agrometeorology. This dataset 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aize agroecosystem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from 2018 to 2021 in Gucheng Station. It mainly contains the data of interannual and annual variation data of growth period, biomass, leaf area index,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soil moisture, grain filling rate and yield of the same variety of maize at different sowing dates. This datase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vis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business service indexes, the improvement and regional applica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simulation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ometeorological applicable technology for the study of maize ecosystem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Keywords: maize; maize sowing date; biomass; leaf area index; photosynthesis; reflectivity; yield; Northern China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库(集)名称2018–2021年华北北部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集
数据通信作者周广胜(zhougs@cma.gov.cn)
数据作者耿金剑、周广胜、宋艳玲、任三学、赵花荣、周怀林、宋兴阳、田晓丽
数据时间范围2018–2021年
地理区域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9°08′N, 115°48′E, 15.2 m),地处华北平原北部
数据量10.48 MB
数据格式*.xlsx
数据服务系统网址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o00119.0001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1FY100703);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CXFZ2022J05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2021Z009)。
数据库(集)组成本数据集包括了2018–2021年夏玉米四个不同播期不同生育期的试验数据和田间资料管理表。每年试验数据由基本信息、发育期、株高、地上部分干重、叶面积指数、密度、土壤水分、产量资料、灌浆速率、光谱参数、光合参数组成,其中光谱参数包含350–2500 nm的光谱反射率,光合参数包含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田间资料管理表包括品种、密度、浇水、施肥等信息。
Dataset Profile
TitleA dataset of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maiz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from 2018 to 2021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ZHOU Guangsheng (zhougs@cma.gov.cn)
Data author(s)GENG Jinjian; ZHOU Guangsheng; SONG Yanling; REN Sanxue; ZHAO Huarong; ZHOU Huailin; SONG Xingyang; TIAN Xiaoli
Time range2018–2021
Geographical scopeHebei Gucheng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Baoding, Hebei Province, China (39°08′N, 115°48′E, 15.2 m)
Data volume10.48 MB
Data format*.xlsx
Data service system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o00119.00017
Source(s) of fundingSpecial Project o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of China (2021FY100703);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XFZ2022J051); the Key Project of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2021Z009)
Dataset compositionThis dataset includes the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 field data management tables of four different sowing periods and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summer maize from 2018 to 2021. The annual experimental data contain the basic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period, plant height, above-ground dry weight, leaf area index, density, soil moisture, yield data, filling rate, spectral parameters and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Among them, spectral parameters cover spectral reflectance at 350-2,500 nm, and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cover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stomatal conductance,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rate. The field data management table contains the information on crop variety, density, watering, fertilization, etc.
Baidu
引 言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资源的改变对玉米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产生了显著影响[2]。播期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积温调节玉米生长发育,播期推迟会导致玉米全生育期缩短[3]。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是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气象因素,适宜播期可促进光合速率,利于干物质形成积累[4]。播期通过温度条件影响玉米干物质累积和转运,适宜早播可以提高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维持更长干物质累积时间,播期推迟,籽粒灌浆期累积干物质降低,造成减产[5-6]。综上,不同播期通过调节玉米生育期内的光温水等气候资源配置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影响产量形成,连续性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是研究玉米生产和发展适应气候变化、保证高产稳产的关键手段[7-8]。 多年连续、不同播期玉米全生育期的生理生态观测数据是多种方法评估玉米长势监测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可以为研究玉米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9-10]。目前,关于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数据集多为单一播期年际变化的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和土壤水分数据集产品,尚无连续多年基于同一品种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形成的包含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产量、土壤水分、光合生理、光谱反射率等在内的综合性玉米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数据集产品。
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固城站)围绕农业—气象—生态相互作用,以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为核心研究对象,是唯一以农业气象为特色的国家级农田生态系统长期试验与观测平台。本数据集整合了固城站2018–2021年四个播期(常规播期提前10天(播期A,6月8日)、常规播期(播期B,6月18日)、常规播期推迟10天(播期C,6月28日)、常规播期推迟20天(播期D,7月8日))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光合生理、光谱特征、土壤水分、灌浆速率、产量构成的年际、年内变化数据,以期为研究玉米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指标的修订、农业气象模拟模型的改进及区域应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采集和观测方法
1.1   采样点介绍
固城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灌溉高产农业区的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东(39° 08' N, 115° 48' E),海拔15.2 m,自有土地9.5 hm2,是集野外监测、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支撑平台。固城站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水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2.2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28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份,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264小时,近年地下水位约15 m。固城站土地类型为沙壤土,0–3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为9.46 g·kg-1,全氮含量为0.96 g·kg-1,全磷含量为1.04 g·kg-1,全钾含量为17.28 g·kg-1,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为1.37g·cm-3,田间持水量为22.7%,玉米平均产量在650 kg/亩。
采样地布设在固城站分期播种试验场内,是固城站长期定位观测样地,试验场地平整,四周设有2 m保护带且为相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试验场内常规施肥,采用喷灌方式灌溉,满足旱涝灾害的防御和农业病虫害防治要求,固城站分期播种试验场如图1所示。


图1   固城站分期播种试验场
Figure 1 Staging seeding test site of Gucheng Station
1.2   样地设计
样地总面积780 m2(30 m×26 m),共设置1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30 m2(6 m×5 m),保护行设在样地周边,宽度2 m,样地边设有试验标牌。玉米品种是廉玉1号,种植密度4000株/亩,行距50 cm,株距35 cm。每个小区施底肥量2.5 kg,复合肥品牌为绿得利(N-P2O5-K2O,26-14-5,总养分≥45%),播种时肥料一次性施入。病虫害防治采用农药防治。A、B、C、D四个播期试验的所有观测均在小区A1–A3、B1–B3、C1–C3、D1–D3中进行,A4、B4、C4、D4四个小区用于产量要素测定,不进行任何观测,分期播种试验场不同播期样地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分期播种试验场不同播期样地分布图
Figure 2 Plot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in staging seeding test sites
1.3   数据采集方法
1.3.1   发育期观测
按不同播期顺序观测玉米播种、出苗、三叶、七叶、拔节、抽穗、开花、吐丝、乳熟、成熟各发育期的普遍期。观测标准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玉米》[11]进行。
1.3.2   生长状况及干物重测定
(1)株高:在不同播期玉米七叶、拔节、抽雄、乳熟4个发育普遍期测定。拔节期及其以前,从土壤表面量至植株叶子伸直后的最高叶尖;拔节期以后,量至最上部一片展开叶的基部叶枕,抽穗后量至穗顶。每个小区顺序测定5株(茎),求平均后记录株高。记录单位(cm),取小数1位。
(2)地上部分干重:在不同播期玉米三叶、七叶、拔节、抽穗、乳熟、成熟普遍期测定。每个小区顺序取3株,将茎秆、叶鞘、叶、穗分开,烘干后称取干重,并求取平均值。记录单位(g/株),取小数2位。
(3)叶面积指数:在不同播期玉米三叶、七叶、拔节、抽穗、乳熟、成熟普遍期测定。在叶片鲜重称量完成后,测定所取植株的绿叶的叶面积,并求取平均值。记录单位(cm2/株),取小数2位,换算成叶面积指数。
(4)密度:在不同播期玉米七叶和乳熟期测定。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玉米》要求,分别计算出1米内行数和1米株数,换算成每平方米株数。记录单位(株/m2),取整数。
1.3.3   光合生理参数测定
在不同播期玉米七叶、拔节、抽雄、乳熟阶段各选择一个晴朗天气测定。随机选择长势良好的植株,测定时间从日出前1小时左右开始,至日落后1小时左右结束,每2小时测定1次。选择长势健康的叶片,抽穗前选择从上至下第1片完全展开叶,抽雄后选择穗位叶测定。每次测定3个重复值(3片叶)。测定仪器采用Li-6400系列产品(采用自然光)。
1.3.4   光谱特征测定
在不同播期玉米三叶、七叶、拔节、抽雄、乳熟、成熟阶段各选择一个晴朗天气测定。测定作物冠层光谱,测定内容为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波段范围为350–2000 nm,测量时间是10:30–14:00,每次测定3个重复,每次重复测3个样点观各观测10次,取平均值作为该重复的冠层光谱反射率,测定仪器采用地物光谱仪(FieldSpec3),观测值剔除3个水汽吸收带(1350~1400 nm、1800~1950 nm、2430~2500 nm)的光谱反射率大于1的异常值。
1.3.5   土壤湿度测定
从不同播期玉米播种至成熟期间的每旬逢3和8号、播种期和成熟期当天测定。测定深度为0.5 m,分5层。测点选择小区中央(每个小区每次取1个样本,分期播种试验第4列)。土壤湿度测定统一采用烘干法。
1.3.6   灌浆速率测定
在不同播期玉米开花始期,每轮处理(不分小区)选择同日开花、大小一致的30株挂牌,并注明日期。开花后第10天起每5天取样1次,直至成熟。每个处理观测获取7次灌浆速率数据,如在玉米达到成熟期后未获得7次灌浆速率数据,则继续观测。每次取2个果穗,取下籽粒,数出总粒数,放入铝盒称鲜重,烘干后称干重。求取每穗籽粒干重。记录单位(g/穗),取小数3位。
1.3.7   产量结构测定
在玉米成熟期测定。测定项目包括茎粗、果穗粗、果穗长、双穗率、株籽粒数、百粒重、茎秆重、籽粒与茎秆比。在每个小区连续取5株,脱粒数出总粒数并求取株籽粒数,晾晒风干后称取百粒重,方法参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玉米》。
1.4   数据观测的几点说明
(1)2021年玉米试验光谱观测因为仪器故障原因导致播期A和播期处理B观测至开花期,播期C观测至抽雄期,播期D观测至拔节期。
(2)因作物光合作用观测受天气状况影响大,2019年玉米播期B七叶期和2020年播期A七叶期未能观测,其他生育期光合作用观测受天气状况影响较大时第二天进行补测,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2   数据样本描述
本数据集为2018–2021年华北北部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集,作物为夏玉米。数据集主要内容及各字段含义见表1。
表1   2018–2021年华北北部玉米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试验数据表字段含义
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及小数位数量纲字段说明
整数型/观测年份
整数型/观测月份
整数型/观测日
播期名称文本型/不同播期,如6月8日播期A含4个重复值A1、A2、A3、A4
生育期文本型/作物生长过程中外部有明显特征的时期
株高浮点型,1cm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自然长势高度
密度整数型株/m2作物种植密度
叶面积指数浮点型,2/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单面)总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地上部分干重地上部总干重浮点型,3g/株地上部分总干重
叶干重浮点型,3g/株地上部分叶干重
叶鞘干重浮点型,3g/株地上部分叶鞘干重
茎干重浮点型,3g/株地上部分茎干重
穗干重浮点型,3g/株地上部分穗干重
土壤水分数据土壤重量含水量浮点型,1%全生育期不同层(0–50 cm,每10 cm一层)土壤重量含水量
土壤相对湿度浮点型,1%不同层(0–50 cm,每10 cm一层)土壤相对湿度,田间最大持水量是22.7%
灌浆速率浮点型,3g/(百粒·天)每天每百粒籽粒干物质的增长量
产量构成要素茎粗浮点型,1cm玉米成熟时茎粗
果穗粗浮点型,1cm玉米成熟时果穗粗
果穗长浮点型,1cm玉米成熟时果穗长度
双穗率浮点型,1%单位面积玉米双穗植株比例
单株籽粒数浮点型,1玉米成熟时平均单株籽粒个数
百粒重浮点型,1g玉米成熟时百粒籽粒重量
茎秆重浮点型,1g玉米成熟时茎秆重量
籽粒与茎秆比浮点型,1%玉米成熟时籽粒和茎秆重量比值
不同生育期
光合参数
净光合速率浮点型,3μmol CO2 m-2s-1玉米不同生育期时每天不同时刻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浮点型,3mol H2O m-2s-1玉米不同生育期时每天不同时刻气孔导度
胞间CO2浓度浮点型,3μmol CO2 mol-1玉米不同生育期时每天不同时刻胞间CO2浓度
蒸腾速率浮点型,3mmol H2O m-2s-1玉米不同生育期时每天不同时刻蒸腾速率
350–2500 nm波段光谱反射率浮点型,3/玉米冠层各光谱波段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本数据集的质量控制贯穿试验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玉米》进行,观测数据从场地布局、田间采样、野外数据观测、实验室分析、数据记录、数据复核等步骤都由台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
数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有:
(1)数据观测获取
固城站2018–2021年试验观测人员均为熟练掌握观测项目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且四年连续未更换人员。不同播期玉米处理的生长状况、干物质测定、光合生理参数和光谱特征是按照每个播期处理达到相应生育期后分开观测,数据代表不同播期处理玉米在气象条件影响下的各生育期真实数据。样本采样时严格按照观测规范选择长势均匀具有代表性的植株,避免因发生病虫害导致的植株个体差异导致的数据误差。数据观测后利用统计方法及时进行复核,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补测,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2)数据记录存档
数据观测后及时准确记录调查时间、调查人员、调查样地、天气状况等试验调查信息。观测原始数据记录有专门记录本,要求做到数据真实、记录规范、书写清晰,原始数据记录如有更改需备注原因,原始数据记录后及时转化成电子文档储存。
试验过程中实时准确记录试验样地的栽培措施(播种日期、播种量、深度等)、田间管理记录(施肥情况、灌溉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等)、天气状况记录(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时间、种类、持续时间、构成灾害的主要气象要素等)等辅助数据信息。
(3)数据质量审核
观测数据经过一线观测技术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台站负责人等多个环节审核,观测数据记录后提交数据分析人员及时与历史观测数据进行比较,评价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年际可比性和连续性,发现可疑异常数据及时补救,最后交由固城站站长进行数据审核储存。
4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唯一以农业气象为特色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本文提供的华北北部玉米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试验数据集可为玉米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的相关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指标的修订、农业气象模拟模型的改进及区域应用、农业气象适用于技术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5   数据可用性声明
数据集现储存在科学数据银行(https://www.scidb.cn/),因项目研究成果需要,数据共享设置保护期,保护期至论文正式出版。保护期内,访客仅能访问数据的元数据,而无法下载获取数据文件。保护期后,数据自动转为开放获取状态,所有访客均可访问其元数据和下载数据文件。读者如需要进一步了解其他作物方面的观测数据,可与本文的通信作者联系。
致 谢
感谢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观测人员在试验管理观测中付出的辛勤和努力。
[1]
李少昆, 赵久然, 董树亭, 等.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1): 1941–195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1.001. [LI S K, ZHAO J R, DONG S T, et al. Advances and prospects of maize cultivation in China[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7, 50(11): 1941–195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1.001.]
[2]
LIU Y, WANG E L, YANG X G, et al. Contributions of climatic and crop varietal changes to crop produc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since 1980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0, 16(8): 2287–2299. DOI: 10.1111/j.1365-2486.2009.02077.x.
[3]
薛庆禹, 王靖, 曹秀萍, 等. 不同播期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5): 30–38. [XUE Q Y, WANG J, CAO X P, et al.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variety on growth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maize in North China Plain[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2, 17(5): 30–38.]
[4]
高永刚, 高明, 赵慧颖, 等. 播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0): 19–27. [GAO Y G, GAO M, ZHAO H Y, et al. Sowing date and yield of maize: effects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0, 36(30): 19–27.]
[5]
徐田军, 吕天放, 陈传永, 等. 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18(6): 112–118. DOI: 10.13304/j.nykjdb.2016.292. [XU T J, LV T F, CHEN C Y, et al. Effect of sowing date on maiz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grain filling character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18(6): 112–118. DOI: 10.13304/j.nykjdb.2016.292.]
[6]
刘明, 陶洪斌, 王璞, 等. 播期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9, 17(2): 108–111. [LIU M, TAO H B, WANG P, et al. Effects of sowing date on growth, yield formation and water utilization of spring maize[J].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2009, 17(2): 108–111.]
[7]
谢瑞芝, 明博. 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7): 3587–359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7.003. [XIE R Z, MING B. Response and adaptation of maize production system to climate chang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1, 54(17): 3587–359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7.003.]
[8]
李宁, 翟志席, 李建民, 等. 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5): 959–964. [LI N, ZHAI Z X, LI J M, et al.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sink/source relationship and canopy light transmission of summer maize (Zea mays L.)[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0, 18(5): 959–964.]
[9]
徐田军, 吕天放, 陈传永, 等. 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18(6): 112–118. DOI: 10.13304/j.nykjdb.2016.292. [XU T J, LV T F, CHEN C Y, et al. Effect of sowing date on maiz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grain filling character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18(6): 112–118. DOI: 10.13304/j.nykjdb.2016.292.]
[10]
BAI F, YANG X G, LIU Z J, et al. Effects of sowing dates on grain yield of spring maize in the Three-Province of the Northeast China under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0, 28(4): 480–491. DOI:10.13930/j.cnki.cjea.190585.
[11]
中国气象局.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玉米: QX/T 361—2016[S].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7.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maize: QX/T 361—2016[S].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17.]
数据引用格式
耿金剑, 周广胜, 宋艳玲, 等. 2018–2021年华北北部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集[DS/OL]. Science Data Bank, 2022. (2022-12-20). DOI:10.57760/sciencedb.o00119.00017.
Baidu
稿件与作者信息
论文引用格式
耿金剑, 周广胜, 宋艳玲, 等. 2018–2021年华北北部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3, 8(4). (2023-07-21). DOI: 10.11922/11-6035.csd.2022.0097.zh.
耿金剑
GENG Jinjian
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论文撰写。
(1990—),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高效利用。
周广胜
ZHOU Guangsheng
实验设计、数据质量控制。
zhougs@cma.gov.cn
(1965—),男,江苏高淳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是生态气象和农业气象等。
宋艳玲
SONG Yanling
实验设计、数据质量控制。
(1974—),女,河北秦皇岛人,博士,正研级高工程师,研究方向是农业气象等。
任三学
REN Sanxue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1965—),男,甘肃陇南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是农业气象等。
赵花荣
ZHAO Huarong
数据采集、数据整理。
(1968—),女,甘肃陇南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是农业气象等。
周怀林
ZHOU Huailin
数据采集。
(1990—),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后,研究方向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
宋兴阳
SONG Xingyang
数据采集。
(1991—),男,甘肃临泽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生态气象等。
田晓丽
TIAN Xiaoli
数据采集。
(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是试验观测。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1FY100703);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CXFZ2022J05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2021Z009)。
Special Project o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of China (2021FY100703);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XFZ2022J051); the Key Project of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2021Z009)
Baidu
出版历史
I区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5日 ( 版本ZH1
II区出版时间:2023年7月21日 ( 版本ZH2
参考文献列表中查看
中国科学数据
csdata
Baidu
map